100%

卷四十二

  虫之四湿生类二十三种附录七种蟾蜍《别录》蛤蟆《本经》蛙《别录》蝌斗《拾遗》溪狗《拾遗》山蛤《图经》田父图经》蜈蚣《本经》马陆《本经》山蛩虫《拾遗》。蚰蜒、蠼螋附蚯蚓《本经》蜗牛《别录》蛞蝓《本经》缘桑蠃《证类》。即桑牛溪鬼虫《拾遗》。水虎、鬼弹附沙虱《纲目》。沙虫附水黾《拾遗》豉虫《拾遗》砂挼子《拾遗》蛔虫《拾遗》风驴肚内虫《纲目》蛊虫《拾遗》金蚕《纲目》附录诸虫《纲目》一种《拾遗》一种《别录》五种唼腊虫灰药黄虫地防梗鸡益符蜚厉上附方旧二十九,新一百零六。

  《本草纲目》虫部第四十二卷

  虫之四湿生类二十三种,附录七种

  蟾蜍《别录》下品

  【释名】鼀■〈酋黾〉音蹙秋。■〈酋黾〉■〈尔邑〉音施。■〈虫匊〉鼀埘怼?啜幜?〉音笼。蚵蚾何皮。癞蛤蟆〔时珍曰〕蟾蜍,《说文》作詹诸。云:其声詹诸,其皮鼀鼀,其行■〈尔邑〉■〈尔邑〉。《诗》云:得此■〈酋黾〉■〈尔邑〉。韩诗注云:戚施,蟾蜍也。戚音蹴。后世名苦■〈龙虫〉,其声也。蚵蚾,其皮礧砢也。

  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蟾蜍生江湖池泽。

  五月五日取东行者,阴干用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此是腹大、皮上多痱磊者。其皮汁甚有毒,犬啮之,口皆肿。

  五月五日取东行者五枚,反缚着密室中闭之。明旦视自解者,取为术用,能使人缚亦自解。

  〔萧炳曰〕

  腹下有丹书八字,以足画地者,真蟾蜍也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处处有之。

  《别录》谓蛤蟆一名蟾蜍,以为一物,非也。按《尔雅》:鼀■〈酋黾〉,蟾蠩也。郭璞云:似蛤蟆居陆地。则非一物明矣。蟾蜍多在人家下湿处,形大,背上多痱磊,行极迟缓,不能跳跃,亦不解鸣。蛤蟆多在陂泽间,形小,皮上多黑斑点,能跳接百虫,举动极急。二物虽一类,而功用小别,亦当分而用之。蟾蜍屎,谓之土槟榔,下湿处往往有之,亦能主疾。

  〔宗奭曰〕

  世传三足者为蟾,人遂为三足枯蟾以罔众。但以水沃半日,其伪自见,盖无三足者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蟾蜍锐头皤腹,促眉浊声,土形,有大如盘者。《自然论》云:蟾蜍吐生,粪自其口出也。《抱朴子》云:蟾蜍千岁,头上有角,腹下丹书,名曰肉芝,能食山精。人得食之可仙。术家取用以起雾祈雨,辟兵解缚。今有技者,聚蟾为戏,能听指使。物性有灵,于此可推。

  许氏《说文》谓三足者为蟾,而寇氏非之,固是。但龟、鳖皆有三足,则蟾之三足,非怪也。若谓入药必用三足,则谬矣。《岣嵝神书》载蟾宝之法:用大蟾一枚,以长尺铁钉四个钉脚,四下以炭火自早炙至午,去火,放水一盏于前,当吐物如皂荚子大,有金光。人吞之,可越江湖也。愚谓纵有此术,谁敢吞之?方技诳说,未足深信。漫记于此,以备祛疑。

  【修治】〔蜀图经曰〕五月五日取得,日干或烘干用。一法:去皮、爪,酒浸一宿,又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,涂酥,炙干用。〔时珍曰〕今人皆于端午日捕取,风干,黄泥固济,煅存性用之。《永类钤方》云:蟾目赤,腹无八字者不可用。崔寔《四民月令》云:五月五日取蟾蜍,可治恶疮。即此也。亦有酒浸取肉者。钱仲阳治小儿冷热疳泻,如圣丸,用干者,酒煮成膏丸药,亦一法也。

  【气味】辛,凉,微毒。

  【主治】阴蚀,疽疠恶疮,猘犬伤疮,能合玉石。《别录》。烧灰傅疮,立验。又治温病发斑困笃者,去肠,生捣食一二枚,无不瘥者。弘景。〔藏器曰〕捣烂绞汁饮,或烧末服。杀疳虫,治鼠漏恶疮。烧灰,傅一切有虫恶痒滋胤疮。《药性》。治疳气,小儿面黄癖气,破癥结。烧灰油调,傅恶疮。《日华》。主小儿劳瘦疳疾,最良。苏颂。治一切五疳八痢,肿毒,破伤风病,脱肛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蟾蜍,土之精也。上应月魄而性灵异,穴土食虫,又伏山精,制蜈蚣,故能入阳明经,退虚热,行湿气,杀虫,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。

  《别录》云治猘犬伤,《肘后》亦有方法。按沈约《宋书》云:张牧为猘犬所伤,人云宜啖蛤蟆脍,食之遂愈。此亦治痈疽疔肿之意,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。

  古今诸方所用蛤蟆,不甚分别,多是蟾蜍。读者当审用之,不可因名迷实也。

  【附方】旧七,新十七。

  腹中冷癖水谷阴结,心下停痰,两胁痞满,按之鸣转,逆害饮食。

  大蟾蜍一枚,去皮、肠,支解之,芒消强人一升,中人七合,弱人五合,水七升,煮四升,顿服,得下为度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小儿疳积治小儿疳积腹大,黄瘦骨立,头生疮结如麦穗。

  用立秋后大蛤蟆,去首、足、肠,以清油涂之,阴阳瓦炙熟食之,积秽自下。

  连服五六枚,一月之后,形容改变,妙不可言。

  五疳八痢面黄肌瘦,好食泥土,不思乳食。

  用大干蟾蜍一枚,烧存性,皂角去皮弦一钱,烧存性,蛤粉水飞三钱,麝香一钱,为末,糊丸粟米大。

  每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,日二服。

  名五疳保童丸。《全婴方》。

  小儿疳泄下痢。

  用蛤蟆烧存性研,饮服方寸匕。《子母秘录》。

  走马牙疳侵蚀口鼻。

  干蚵蚾黄泥裹固煅过、黄连各二钱半,青黛一钱,为末,入麝香少许和研,傅之。《郑氏小儿方》。

  疳蚀腮穿金鞭散:治疳疮,腮穿牙落。

  以抱退鸡子软白皮,包活土狗一个,放入大蛤蟆口内,草缚固煅过,取出研末,贴之。以愈为度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小儿口疮五月五日蛤蟆炙研末,傅之即瘥。《秘录》。

  一切疳无问去处,皆能治之。

  蛤蟆烧灰,醋和傅,一日三五度。《梅师方》。

  阴蚀欲尽蛤蟆灰、兔屎等分为末,傅之。《肘后》。

  月蚀耳疮五月五日蛤蟆烧末,猪膏和傅。《外台》方。

  小儿蓐疮五月五日取蟾蜍炙研末,傅之即瘥。《秘录》。

  小儿脐疮出汁,久不瘥。

  蛤蟆烧末傅之,日三,甚验。

  一加牡蛎等分。《外台》。

  一切湿疮蟾蜍烧灰,猪脂和傅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小儿癣疮蟾蜍烧灰,猪脂和傅。《外台》方。

  癞风虫疮干蛤蟆一两炙,长肥皂一条,炙,去皮子,蘸酒再炙,为末。

  以竹管引入羊肠内,系定,以麸铺甑内,置药麸上蒸熟,入麝香半钱,去麸同捣,为丸如梧子大。

  每温酒服二十一丸。《直指》。

  附骨坏疮久不瘥,脓汁不已,或骨从疮孔中出。

  用大蛤蟆一个,乱头发一鸡子大,猪油四两,煎枯去滓,待凝如膏。

  先以桑根皮、乌头煎汤洗,拭干,煅龙骨末糁四边,以前膏贴之。

  《锦囊秘览》。

  发背肿毒未成者。

  用活蟾一个,系放疮上,半日蟾必昏愦,置水中救其命。再易一个,如前法,其蟾必踉跄,再易一个,其蟾如旧,则毒散矣。累验极效。若势重者,以活蟾一个或二三个,破开,连肚乘热合疮上,不久必臭不可闻,再易二三次即愈。慎勿以物微见轻也。《医林集要》。

  肿毒初起大蛤蟆一个剁碎,同炒石灰研如泥,傅之。频易。《余居士方》。

  破伤风病用蟾二两半,切剁如泥,入花椒一两,同酒炒熟,再入酒二盏半,温热服之。少顷通身汗出,神效。

  猘犬咬伤《肘后》:治猘犬伤,每七日一发。

  生食蛤蟆脍,绝良。亦可烧炙食之。勿令本人知之。自后再不发也。

  《袖珍》治风犬伤。

  即用蛤蟆后足捣烂,水调服之。先于顶心拔去血发三两根,则小便内见沫也。

  肠头挺出蟾蜍皮一片,瓶内烧烟熏之,并傅之。孙真人。

  佩禳疟疾五月五日收大蛤蟆晒干,纸封,绛囊贮之,男左女右系臂上,勿令知之。《杨氏家藏方》。

  折伤接骨大蛤蟆生研如泥,劈竹裹缚其骨,自痊。《奚囊备急方》。

  大肠痔疾蟾蜍一个,以砖砌四方,安于内,泥住,火煅存性为末。

  以猪广肠一截,扎定两头,煮熟切碎,蘸蟾末食之。如此三四次,其痔自落。

  头

  【主治】功同蟾蜍。

  【采治】〔宗奭曰〕眉间白汁,谓之蟾酥。以油单纸裹眉裂之,酥出纸上,阴干用。〔时珍日〕取蟾酥不一,或以手捏眉棱,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,插背阴处,一宿即自干白,安置竹筒内盛之,真者轻浮,入口味甜也。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,则蟾身白汁出,以竹篦刮下,面和成块,干之。其汁不可入人目,令人赤、肿、盲,或以紫草汁洗点即消。

  【气味】甘、辛,温,有毒。

  【主治】小儿疳疾、脑疳。〔甄权曰〕端午日取眉脂,以朱砂、麝香为丸,如麻子大。治小孩子疳瘦,空心服一丸。如脑疳,以奶汁调,滴鼻中,甚妙。酥同牛酥,或吴茱萸苗汁调,摩腰眼、阴囊,治腰肾冷,并助阳气。又疗虫牙。《日华》。治齿缝出血及牙疼,以纸纴少许按之,立止。宗奭。发背、疔疮,一切恶肿。时珍。

  【附方】新九。

  拔取疔黄蟾蜍,以面丸梧子大。

  每用一丸安舌下,即黄出也。《青囊杂纂》。

  拔取疔毒蟾酥,以白面、黄丹搜作剂,每丸麦粒大。

  以指爬动疮上插入。重者挑破纳之。仍以水澄膏贴之。《危氏方》。

  疔疮恶肿蟾酥一钱,巴豆四个,捣烂,饭丸锭子如绿豆大。

  每服一丸,姜汤下。良久,以萹蓄根、黄荆子研酒半碗服,取行四五次,以粥补之。《乾坤秘韫》。

  诸疮肿硬针头散:用蟾酥、麝香各一钱,研匀,乳汁调和,入罐中待干。

  每用少许,津调傅之。外以膏护住,毒气自出,不能为害也。《保命集》。

  一切疮毒蟾酥一钱,白面二钱,朱砂少许,井华水调成小锭子如麦大。

  每用一锭,井华水服。如疮势紧急,五七锭。葱汤亦可,汗出即愈。

  喉痹乳蛾等证。

  用癞蛤蟆眉酥,和草乌尖末、猪牙皂角末等分,丸小豆大。

  每研一丸,点患处,神效。《活人心统》。

  一切齿痛疳蚀、龋齿、瘀肿。

  用蚵蚾一枚,鞭其头背,以竹篦刮眉间,即有汁出。取少许点之,即止也。《类编》。

  风虫牙痛不可忍。

  《圣惠》用蟾酥一片,水浸软,入麝香少许研匀。以粟米大,绵裹咬定,吐涎愈。

  一方用胡椒代麝香。一方用蟾酥染丝绵上,剪一分,纴入齿缝根里。

  忌热物,半日效。干者,以热汤化开。

  破伤风病蟾酥二钱,汤化为糊,干蝎酒炒、天麻各半两,为末,合捣,丸绿豆大。

  每服一丸至二丸,豆淋酒下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蛤蟆《本经》下品

  【释名】蟼蟆蟼音惊,又音加。

  〔时珍曰〕按王荆公《字说》云:俗言虾蟆怀土,取置远处,一夕复还其所。虽或遐之,常慕而返,故名虾蟆。或作蛤■〈虫麻〉,蛤言其声,■〈虫麻〉言其斑也。《尔雅》作蟼蟆。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
  《别录》蛤蟆一名蟾蜍,误矣。蛤蟆、蟾蜍,二物各别。

  陶氏以蟾蜍注蛤蟆,遂致混然无别,今药家亦以蟾蜍当蛤蟆矣。蛤蟆在陂泽中,背有黑点,身小能跳接百虫,解作呷呷声,举动极急。蟾蜍在人家湿处,身大,青黑无点,多痱磊,不能跳,不解作声,行动迟缓。又有蛙蛤、蝼蝈、长肱、石榜、蠼子之类、或在水田中,或在沟渠侧,未见别功。《周礼》蝈氏掌去蛙黾,焚牡菊,以灰洒之则死。牡菊乃无花菊也。

  〔斅曰〕

  〔斅曰〕蛤蟆有多般,勿误用。有黑虎,身小黑,嘴脚小斑。有■〈虫旬〉黄,前脚大,后腿小,斑色,有尾子一条。有黄■〈虫忌〉,遍身黄色,腹下有脐带长五七分,住立处,带下有自然汁出。有蝼蝈,即夜鸣,腰细口大,皮苍黑色者。有蟾,即黄斑,头上有肉角。其蛤蟆,皮上腹下有斑点,脚短,即不鸣叫者是也。〔时珍曰〕

  蛤蟆亦能化鹑,出《淮南子》。蛤蟆、青蛙畏蛇,而制蜈蚣。三物相值,彼此皆不能动。故关尹子云:蝍蛆食蛇,蛇食蛙,蛙食蝍蛆。或云:《月令》蝼蝈鸣,反舌无声,皆谓蛤蟆也。

  〔吴瑞曰〕

  长肱,石鸡也,一名锦袄子,六七月山谷间有之,性味同水鸡。

  【修治】〔斅曰〕凡使蛤蟆,先去皮并肠及爪子,阴干。每个用真牛酥一分涂,炙干。若使黑虎,即连头、尾皮、爪并阴干,酒浸三日,漉出焙用。

  【气味】辛,寒,有毒。〔大明曰〕《温》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邪气,破癥坚血,痈肿阴疮。服之不患热病。《本经》。主百邪鬼魅,涂痈肿及热结肿。《药性》。治热狂,贴恶疮,解烦热,治犬咬。《日华》。

  【发明】〔颂曰〕

  蛤蟆、蟾蜍,二物虽同一类,而功用小别,亦当分而用之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古方多用蛤蟆,近方多用蟾蜍,盖古人通称蟾为蛤蟆耳。今考二物功用亦不甚远,则古人所用多是蟾蜍,且今人亦只用蟾蜍有效,而蛤蟆不复入药矣。按张杲《医说》载《摭青杂说》云:有人患脚疮,冬月顿然无事,夏月臭烂,痛不可言。遇一道人云:尔因行草上,惹蛇交遗沥,疮中有蛇儿,冬伏夏出故也。以生蛤蟆捣傅之,日三即换。凡三日,一小蛇自疮中出,以铁钳取之。其病遂愈。〔朱震亨曰〕

  蛤蟆属土与水,味甘性寒,南人喜食之。《本草》言服之不患热病,由是病人亦煮食之。《本草》之意,或炙、或干、或烧,入药用之,非若世人煮羹椒盐而啜其汤也。此物本湿化,大能发湿,久则湿化热。此乃土气厚,自然生火也。

  【附方】旧三,新三。

  风热邪病蛤蟆烧灰、朱砂等分,为末。

  每服一钱,酒服,日三,甚有神验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
  狂言鬼语卒死。

  用蛤蟆烧末,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
  噎膈吐食用蛇含蛤蟆,泥包,煅存性,研末。

  每服一钱,酒下。《寿域方》。

  瘰疬溃烂用黑色蛤蟆一枚,去肠焙研,油调傅之。

  忌铁器。

  头上软疖蛤蟆剥皮贴之,收毒即愈。《活幼全书》。

  蝮蛇螫伤生蛤蟆一枚,捣烂傅之。《外台》。

  肝

  【主治】蛇螫人,牙入肉中,痛不可堪,捣傅之,立出。时珍。出《肘后》。

  胆

  【主治】〈小儿失音不语〉,取汁点舌上,立愈。时珍。出《孙氏集效方》。

  脑

  【主治】青盲,明目。《别录》。

  蛙《别录》下品

  【释名】长股《别录》田鸡《纲目》青鸡同上坐鱼同上蛤鱼〔宗奭曰〕蛙后脚长,故善跃。大其声则曰蛙,小其声则曰蛤。〔时珍曰〕蛙好鸣,其声自呼。南人食之,呼为田鸡,云肉味如鸡也。又曰坐鱼,其性好坐也。按《尔雅》蟾、蛙俱列鱼类,而《东方朔传》云:长安水多蛙鱼,得以家给人足。则古昔关中已常食之如鱼,不独南人也。鼃亦作蛙字。

  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蛙生水中,取无时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凡蜂、蚁、蛙、蝉,其类最多。大而青脊者,俗名土鸭,其鸣甚壮。一种黑色者,南人名蛤子,食之至美。一种小形善鸣者,名蛙子,即此也。〔保升曰〕

  蛙,蛤蟆之属,居陆地,青脊善鸣,声作蛙者,是也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处处有之。

  似蛤蟆而背青绿色,尖嘴细腹,俗谓之青蛙。亦有背作黄路者,谓之金线蛙。

  陶氏所谓土鸭,即《尔雅》所谓在水曰黾者是也。俗名石鸭。所谓蛤子,即今水鸡是也,闽、蜀、浙东人以为佳馔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田鸡、水鸡、土鸭,形称虽异,功用则一也。

  四月食之最美,五月渐老,可采入药。

  《考工记》云:以脰鸣者,蛙黾之属。农人占其声之早晚大小,以卜丰歉。故唐人章孝标诗云:田家无五行,水旱卜蛙声。蛙亦能化为鴽。见《列子》。

  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〔宗奭曰〕平。

  〔时珍曰〕按《延寿书》云:蛙骨热,食之小便苦淋。妊娠食蛙,令子寿夭。小蛙食多,令人尿闭,脐下酸痛,有至死者。擂车前水饮可解。〔吴瑞曰〕正月出者名黄蛤,不可食。

  【主治】小儿赤气,肌疮脐伤,止痛,气不足。《别录》。小儿热疮,杀尸疰病虫,去劳劣,解热毒。《日华》。食之解劳热。宗奭。利水消肿。烧灰,涂月蚀疮。时珍。馔食,调疳瘦,补虚损,尤宜产妇。捣汁服,治蛤蟆瘟病。嘉谟。

  【发明】〔颂曰〕

  南人食蛙蛤,云补虚损,尤宜产妇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蛙产于水,与螺、蚌同性,故能解热毒,利水气。

  但系湿化之物,其骨性复热,而今人食者,每同辛辣及脂油煎炸,是抱薪救火矣,安能求其益哉?按戴原礼《证治要诀》云:凡浑身水肿,或单腹胀者,以青蛙一二枚,去皮炙食之,则自消也。

  〔嘉谟曰〕

  时行面赤项肿,名蛤蟆瘟。以金线蛙捣汁,水调,空腹顿饮,极效。曾活数人。

  【附方】新六。

  蛤馔治水肿。

  用活蛙三个,每个口内安铜钱一个,上着胡黄连末少许。以雄猪肚一个,茶油洗净,包蛙扎定,煮一宿。

  取出,去皮肠,食肉并猪肚,以酒送下。

  忌酸、咸、鱼、面、鸡、鹅、羊肉,宜食猪、鸭。《寿域神方》。

  水蛊腹大动摇有水声,皮肤黑色。

  用干青蛙二枚,以酥炒,干蝼蛄七枚炒,苦壶芦半两炒,上为末。

  每空心温酒服二钱,不过三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毒痢禁口水蛙一个,并肠肚捣碎,瓦烘热,入麝香五分,作饼,贴脐上,气通即能进食也。

  诸痔疼痛青蛙丸:用青色蛙长脚者一个,烧存性,为末,雪糕和丸如梧子大。

  每空心先吃饭二匙,次以枳壳汤下十五丸。《直指方》。

  虫蚀肛门虫蚀肾府,肛尽肠穿。

  用青蛙一枚,鸡骨一分,烧灰吹入,数用大效。《外台》。

  癌疮如眼上高下深,颗颗累垂,裂如瞽眼,其中带青,头上各露一舌,毒孔透里者,是也。

  用生井蛙皮,烧存性为末,蜜水调傅之。《直指方》。

  蝌斗《拾遗》

  【释名】活师《山海经》活东《尔雅》玄鱼《古今注》悬针同上水仙子俗名蛤蟆台〔时珍曰〕蝌斗,一作蛞斗,音阔。按罗愿《尔雅翼》云:其状如鱼,其尾如针,又并其头、尾观之,有似斗形。故有诸名。玄鱼言其色,悬针状其尾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
  活师即蛤蟆儿,生水中,有尾如鮽鱼,渐大则脚生尾脱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蝌斗生水中,蛤蟆、青蛙之子也。二三月蛙、蟆曳肠于水际草上,缠缴如索,日见黑点渐深,至春水时,鸣以聒之,则蝌斗皆出,谓之聒子,所谓蛤蟆声抱是矣。蝌斗状如河豚,头圆,身上青黑色,始出有尾无足,稍大则足生尾脱。崔豹云闻雷尾脱,亦未必然。陆农师云:月大尽则先生前两足,小尽则先生后两足。

  【主治】火飙热疮及疥疮,并捣碎傅之。又染髭发,取青胡桃子上皮,和捣为泥染之,一染不变也。藏器。

  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俚俗三月三日,皆取小蝌斗以水吞之,云不生疮,亦解毒治疮之意也。按《危氏得效方》:染髭发,用蝌斗、黑桑椹各半斤,瓶密封,悬屋东百日化泥,取涂须发,永黑如漆也。又《岣嵝神书》云:三月三日,取蝌斗一合阴干,候椹熟时取汁一升浸,埋东壁下,百日取出,其色如漆。以涂髭发,永不白也。卵

  【主治】明目。藏器。

  溪狗《拾遗》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溪狗生南方溪涧中。

  状似蛤蟆,尾长三四寸。

  【气味】有小毒。

  【主治】溪毒及游蛊,烧末,水服一二钱匕。藏器。

  山蛤宋《图经》校正:原附蛤蟆下。今分出。

  【集解】〔颂曰〕山蛤在山石中藏蛰,似蛤蟆而大,黄色。

  能吞气,饮风露,不食杂虫。

  山人亦食之。

  【主治】小儿劳瘦,及疳疾,最良。苏颂。

  田父宋《图经》校正:原附蛤蟆下,今分出。

  【释名】蜦音论。

  【集解】〔颂曰〕

  按《洽闻记》云:蛤蟆大者名田父,能食蛇。蛇行被逐,殆不能去。因衔其尾,久之蛇死,尾后数寸皮不损,肉已尽矣。世传蛇噉蛙,今此乃食蛇。其说颇怪,当别是一种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按《文字集略》云:蜦,蛤蟆也,大如屦,能食蛇。此即田父也。窃谓蛇吞鼠,而有食蛇之鼠;蛇制豹,而有啖蛇之貘。则田父伏蛇,亦此类耳,非怪也。

  【主治】蚕咬,取脊背上白汁,和蚁子灰,涂之。苏颂。出韦宙《独行方》

  蜈蚣《本经》下品

  【释名】蒺藜《尔雅》蝍蛆《尔雅》天龙〔弘景曰〕《庄子》:蝍蛆甘带。《淮南子》云:螣蛇游雾而殆于蝍蛆。蝍蛆,蜈蚣也,性能制蛇。见大蛇,便缘上啖其脑。〔恭曰〕山东人呼蜘蛛一名蝍蛆,亦能制蛇,而蜘蛛条无制蛇之说。《庄子》、《淮南》并谓蜈蚣也。〔颂曰〕按《尔雅》:蒺藜,蝍蛆也。郭注云:似蝗而大腹长角,能食蛇脑。乃别似一物。〔时珍曰〕按张揖《广雅》及《淮南子》注皆谓蝍蛆为蜈蚣,与郭说异。许慎以蝍蛆为蟋蟀,能制蛇,又以蝍蛆为马蚿,因马蚿有蛆现⑽笠印?

  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蜈蚣生大吴川谷及江南。

  头足赤者良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今赤足者,多出京口、长山、高丽山、茅山,于腐烂积草处得之,勿令伤,暴干。

  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,人以火炙令赤当之,非真也。

  蜈蚣啮人,以桑汁、白盐涂之即愈。

  〔蜀图曰〕

  生山南川谷,及出襄、邓、随、唐等州土石间,人家屋壁中亦有。

  形似马陆,身扁而长。黑头赤足者良。

  七八月采之。

  〔宗奭曰〕

  蜈蚣背光,黑绿色,足赤腹黄。

  有被毒者,以乌鸡屎,或大蒜涂之,效。性畏蛞蝓,不敢过所行之路,触其身即死,故蛞蝓能治蜈蚣毒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蜈蚣西南处处有之。

  春出冬蛰,节节有足,双须歧尾。

  性畏蜘蛛,以溺射之,即断烂也。

  南方有极大者,而《本草》失载。按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云:绥定县蜈蚣,大者能以气吸蛇及蜴蜥,相去三四尺,骨肉自消。沈怀远《南越志》云:南方晋安有山出蜈蚣。大者长丈余,能啖牛。俚人然炬遂得,以皮鞔鼓,肉曝为脯,美于牛肉。葛洪《遐观赋》云:南方蜈蚣大者长百步,头如车箱,肉白如瓠,越人争买为羹炙。张耒《明道杂志》。云:黄州岐亭有拘罗山,出大蜈蚣,袤丈尺。土人捕得熏干,商人贩入北方货之,有致富者。蔡绦《丛谈》云:峤南蜈蚣大者二三尺,螫人至死。惟见托胎虫,则局缩不敢行。虫乃登首,陷其脑而食之。故被蜈蚣伤者,捣虫涂之,痛立止也。珍按:托胎虫即蛞蝓也。

  蜈蚣能制龙、蛇、蜴蜥,而畏蛤蟆、蛞蝓、蜘蛛,亦《庄子》所谓物畏其天,《阴符经》所谓禽之制在气也。

  【修治】〔斅曰〕凡使勿用千足虫,真相似,只是头上有白肉,面并嘴尖。若误用,并把着,腥臭气入顶,能致死也。凡治蜈蚣,先以蜈蚣木末或柳蛀末,于土器中炒,令木末焦黑,去木末,以竹刀刮去足甲用。〔时珍曰〕蜈蚣木不知是何木也。今人惟以火炙去头足用,或去尾、足,以薄荷叶火煨用之

  【气味】辛,温,有毒。

  〔时珍曰〕畏蛞蝓、蜘蛛、鸡屎、桑皮、白盐。

  【主治】鬼疰蛊毒,啖诸蛇、虫、鱼毒,杀鬼物老精温疟,去三虫。

  《本经》。疗心腹寒热积聚,堕胎,去恶血。《别录》。治癥癖。《日华》。小儿惊痫风搐,脐风口噤,丹毒秃疮瘰疬,便毒痔漏,蛇瘕蛇瘴蛇伤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颂曰〕

  《本经》云:疗鬼疰,故《胡洽方》治尸疰、恶气、痰嗽诸方多用之。今医家治小儿口噤不开、不能乳者,以赤足蜈蚣去足炙研,用猪乳二合调半钱,分三四服,温灌之,有效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盖行而疾者,惟风与蛇。蜈蚣能制蛇,故亦能截风,盖厥阴经药也。

  故所主诸证,多属厥阴。按杨土瀛《直指方》云:蜈蚣有毒,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。风气暴烈,非蜈蚣能截能擒,亦不易止,但贵药病相当耳。设或过剂,以蚯蚓、桑皮解之。

  又云:瘭疮一名蛇瘴,蛮烟瘴雨之乡,多毒蛇气。人有不伏水土风气而感触之者,数月以还,必发蛇瘴。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,白芷次之。又《圣济总录》云:岭南朴蛇瘴,一名锁喉瘴,项大肿痛连喉。用赤足蜈蚣一二节研细,水下即愈。据此,则蜈蚣之治蛇蛊、蛇毒、蛇瘕、蛇伤诸病,皆此意也。然蜈蚣又治痔漏、便毒、丹毒等病,并陆羽《茶经》载《枕中方》治瘰疬一法,则蜈蚣自能除风攻毒,不独治蛇毒而已也。

  【附方】旧五,新十三。

  小儿撮口但看舌上有疮如粟米大是也。

  以蜈蚣汁刮破指甲研,傅两头肉即愈。如无生者,干者亦可。《子母秘录》。

  小儿急惊万金散:蜈蚣一条全者,去足,炙为末,丹砂、轻粉等分研匀,阴阳乳汁和丸绿豆大。

  每岁一丸,乳汁下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天吊惊风目久不下,眼见白睛,及角弓反张,声不出者,双金散主之。

  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,酥炙,用竹刀批开,记定左右;又以麝香一钱,亦分左右各记明,研末包定。

  每用左边者吹左鼻,右边者吹右鼻,各少许,不可过多。若眼未下,再吹些须,眼下乃止。《直指》。

  破伤中风欲死。

  《圣惠》用蜈蚣研末擦牙,追去涎沫,立瘥。

  《儒门事亲》用蜈蚣头、乌头尖、附子底、蝎梢等分,为末。

  每用一字或半字,热酒灌之,仍贴疮上,取汗愈。

  口眼喎斜口内麻木者。

  用蜈蚣三条,一蜜炙,一酒浸,一纸裹煨,并去头足;天南星一个,切作四片,一蜜炙,一酒浸,一纸裹煨,一生用;半夏、白芷各五钱,通为末,入麝少许。

  每服一钱,热酒调下,日一服。《通变要法》。

  腹内蛇癥误食菜中蛇精,成蛇瘕,或食蛇肉成瘕,腹内常饥,食物即吐。

  以赤足蜈蚣一条炙,研末,酒服。《卫生易简方》。

  蝮蛇螫伤蜈蚣研末傅之。《抱朴子》。

  射工毒疮大蜈蚣一枚,炙研,和酥傅之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天蛇头疮生手指头上。

  用蜈蚣一条,烧烟熏一二次即愈。或为末,猪胆汁调,涂之。

  奇效。

  丹毒瘤肿用蜈蚣一条,白矾一皂子大,雷丸一个,百部二钱,研末,醋调傅之。《本草衍义》。

  瘰疬溃疮荼、蜈蚣二味,炙至香熟,捣筛为末。

  先以甘草汤洗净,傅之。《枕中方》。

  聤耳出脓蜈蚣末,吹之。鲍氏。

  小儿秃疮大蜈蚣一条,盐一分,入油内浸七日。

  取油搽之,极效。《海上方》。

  便毒初起黄脚蜈蚣一条,瓦焙存性,为末。

  酒调服,取汗即散。《济生秘览》。

  痔疮疼痛《直指》用赤足蜈蚣焙为末,入片脑少许,唾调傅之。

  《孙氏集效》用蜈蚣三四条,香油煮一二沸,浸之,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钱,瓶收密封。

  如遇痛不可忍,点上油,即时痛止,大效。

  腹大如箕用蜈蚣三五条,酒炙研末。

  每服一钱,以鸡子二个,打开入末在内,搅匀纸糊,沸汤煮熟食之。日一服,连进三服瘳。《活人心统》。

  脚肚转筋蜈蚣烧,猪脂和傅。《肘后》。

  女人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。

  蜈蚣一条,焙研傅之。外以南星末,醋和傅四围。《医方摘要》。

  马陆《本经》下品

  【释名】百足《本经》百节《衍义》千足《炮炙论》马蚿音弦。马蠸音拳。马蠲郭璞马轴《别录》马■〈虫贱-贝〉《尔雅》飞蚿虫李当之刀环虫苏恭蛩〔弘景曰〕此虫足甚多,寸寸断之,亦便寸行。故鲁连子云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,《庄子》蚿怜蛇是矣。

  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马陆生玄菟川谷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李当之云:此虫长五六寸,状如大蛩,夏月登树鸣,冬则入蛰,今人呼为飞蚿虫。

  今有一种细黄虫,状如蜈蚣而甚长,俗名土虫。鸡食之,醉闷至死。方家既不复用,市人亦无取者,未详何者的是。

  〔恭曰〕

  此虫大如细笔管,长三四寸,斑色,亦如蚰蜒。

  襄阳人名为马蚿,亦呼马轴,又名刀环虫,以其死侧卧,状如刀环也。有人自毒,服一枚便死也。

  〔斅曰〕

  千足虫头上有白肉,面并嘴尖。

  把着,腥臭气入人顶,能致死也。

  〔宗奭曰〕

  百节,身如槎,节节有细蹙文起,紫黑色,光润,百足,死则侧卧如环,长二三寸,大者如小指。古墙壁中甚多,入药至鲜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马蚿处处有之。

  形大如蚯蚓,紫黑色,其足比比至百,而皮极硬,节节有横文如金线,首尾一般大。触之即侧卧局缩如环,不必死也。

  能毒鸡犬。

  陶氏所谓土虫,乃蚰蜒也,死亦侧踡如环,鸡喜食之。当以李当之之说为准。

  【正误】〔藏器曰〕按土虫无足,如一条衣带,长四五寸,身扁似韭叶,背上有黄黑裥,头如铲子,行处有白涎,生湿地,鸡吃即死。陶云土虫似蜈蚣者,乃蚰蜒,非土虫,亦非马陆也。苏云马陆如蚰蜒,亦误矣。按蚰蜒色黄不斑,其足无数。

  〔时珍曰〕按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云:度古俗呼土蛊,身形似衣带,色类蚯蚓,长一尺余,首如铲,背上有黄黑裥,稍触即断。常趁蚓掩之,则蚓化为水。有毒,鸡食之辄死。据此,则陈藏器所谓土虫者,盖土蛊也。陶氏误以蚰蜒为马陆,陈氏亦误以土蛊为土虫矣。

  【修治】〔雷曰〕凡收得马陆,以糠头炒,至糠焦黑,取出去糠,竹刀刮去头、足,研末用。

  【气味】辛,温,有毒。

  【主治】腹中大坚癥,破积聚息肉,恶疮白秃。《本经》。疗寒热痞结,胁下满。《别录》。辟邪疟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马陆系神农药,雷氏备载炮炙之法,而古方鲜见用者,惟《圣惠》逐邪丸用之。其方治久疟发歇无时。用百节虫四十九枚,湿生虫四十九枚,砒霜三钱,粽子角七枚。五月五日日未出时,于东南上寻取两般虫,至午时向南研匀,丸小豆大。每发日早,男左女右,手把一丸,嗅之七遍,立效。修时忌孝子、妇人、师尼、鸡犬见之。亦合《别录》疗寒热之说。大抵毒物止可外用,不敢轻入丸、散中。

  山蛩虫《拾遗》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
  生山林间。

  状如百足而大,乌斑色,长二三寸。更有大如指者,名马陆,能登木群吟,已见《本经》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按《本经》马陆一名百足,状如大蛩,而此云状如百足而大,更大者为马陆,则似又指百足为一物矣。盖此即马陆之在山而大者耳,故曰山蛩。鸡、犬皆不敢食之。

  【气味】有大毒。

  【主治】人嗜酒不已,取一节烧灰,水服,便不喜闻酒气。过一节则毒人至死。

  又烧黑傅恶疮,亦治蚕病白僵,烧灰粉之。藏器。

  【附录】蚰蜒《拾遗》。

  〔藏器曰〕状如蜈蚣而甚长,色正黄不斑,大者如钗股,其足无数,好脂油香,故入人耳及诸窍中。以驴乳灌之,即化为水。

  〔时珍曰〕处处有之,墙屋烂草中尤多。

  状如小蜈蚣,而身圆不扁,尾后秃而无歧,多足,大者长寸余,死亦踡屈如环,故陶弘景误以为马陆也。

  其入人耳,用龙脑、地龙、硇砂,单吹之皆效。或以香物引之。《淮南子》菖蒲去蚤虱而来蛉蛩,即此虫也。

  扬雄《方言》云:一名入耳,一名蚨虶,一名■〈虫丑〉蚭,一名蜟蚳。又一种草鞋虫,形亦相似而身扁,亦能入人耳中。

  蠼螋《拾遗》。音瞿搜。

  〔藏器曰〕状如小蜈蚣,色青黑,长足。

  能溺人影,令人发疮,如热繵而大,若绕腰匝不可疗,山中者溺毒更猛。惟扁豆叶傅之即瘥,诸方大有治法。

  〔时珍曰〕蠼螋喜伏氍■〈叟毛〉下,故得此名。或作蛷螋。

  按《周礼》赤茇氏,凡隙屋,除其貍虫蛷螋之属,乃求而搜之也。

  其虫隐居墙壁及器物下,长不及寸,状如小蜈蚣,青黑色,二须六足,足在腹前,尾有叉歧,能夹人物,俗名搜夹子。

  其溺射人影,令人生疮,身作寒热。古方用犀角汁、鸡肠草汁、马鞭草汁、梨叶汁、茶叶末、紫草末、羊髭灰、鹿角末、燕窠土,但得一品涂之皆效。孙真人《千金方》云:予曾六月中得此疮,经五六日治不愈。有人教画地作蠼螋形,以刀细取腹中土,以唾和涂之,再涂即愈。方知万物相感,莫晓其由。

  蚯蚓《本经》下品

  【释名】螼螾音顷引。朐■〈月忍〉音蠢闰。坚蚕音遣忝。■〈夗虫〉蟺音阮善曲蟺土蟺《纲目》土龙《别录》地龙子《药性》寒■〈虫宪〉寒蚓附蚓吴普歌女〔时珍曰〕蚓之行也,引而后申,其蝼如丘,故名蚯蚓。《尔雅》谓之螼螾,巴人谓之朐■〈月忍〉,皆方音之转也。■〈夗虫〉蟺、曲蟺,象其状也。东方虬赋云:乍逶迤而鳝曲,或宛转而蛇行。任性行止,击物便曲。是矣。术家言蚓可兴云,又知阴晴,故有土龙、龙子之名。其鸣长吟,故曰歌女。〔大明曰〕路上踏杀者,名千人踏,入药更良。

  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白颈蚯蚓,生平土。

  三月取,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入药用白颈,是其老者。

  取得去土盐之,日暴须臾成水,道术多用。其屎呼为蚓塿,亦曰六一泥,以其食细泥,无沙石,入合丹泥釜用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今处处平泽膏壤地中有之。

  孟夏始出,仲冬蛰结。雨则先出,晴则夜鸣。或云结时能化为百合也。与蛗螽同穴为雌雄。故郭璞赞云:蚯蚓土精,无心之虫。交不以分,淫于蛗螽。是矣。今小儿阴肿,多以为此物所吹。

  《经验方》云:蚯蚓咬人,形如大风,眉须皆落,惟以石灰水浸之良。昔浙江将军张韶病此,每夕蚯蚓鸣于体中。有僧教以盐汤浸之,数遍遂瘥。〔宗奭曰〕

  此物有毒。崇宁末年,陇州兵士暑月跣足,为蚯蚓所中,遂不救。后数日,又有人被其毒。或教以盐汤浸之,并饮一杯,乃愈也。

  【修治】〔弘景曰〕若服干蚓,须熬作屑。〔斅曰〕凡收得,用糯米泔浸一夜,漉出,以无灰酒浸一日,焙干切。每一两,以蜀椒、糯米各二钱半同熬,至米熟,拣出用。〔时珍〕入药有为末,或化水,或烧灰者,各随方法。

  白颈蚯蚓

  【气味】咸,寒,无毒。〔权曰〕有小毒。

  〔之才曰〕畏葱、盐。

  【主治】蛇瘕,去三虫伏尸,鬼疰蛊毒,杀长虫。《本经》。化为水,疗伤寒,伏热狂谬,大腹黄疸。《别录》。温病,大热狂言,饮汁皆瘥。炒作屑。去蛔虫。去泥,盐化为水,主天行诸热,小儿热病癫痫,涂丹毒,傅漆疮。藏器。葱化为汁,疗耳聋。苏恭。治中风、痫疾、喉痹。《日华》。解射罔毒。《蜀本》。炒为末,主蛇伤毒。《药性》。治脚风。苏颂。主伤寒疟疾,大热狂烦,及大人、小儿小便不通,急慢惊风、历节风痛,肾脏风注,头风齿痛,风热赤眼,木舌喉痹,鼻息聤耳,秃疮瘰疬,卵肿脱肛,解蜘蛛毒,疗蚰蜒入耳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弘景曰〕

  干蚓熬作屑,去蛔虫甚有效。

  〔宗奭曰〕

  肾脏风下注病,不可阙也。

  〔颂曰〕

  脚风药必须此物为使,然亦有毒。有人因脚病药中用此,果得奇效。

  病愈,服之不辍,至二十余日,觉躁愦,但欲饮水不已,遂致委顿。大抵攻病用毒药,中病即当止也。

  〔震亨曰〕

  蚯蚓属土,有水与木,性寒,大解热毒,行湿病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蚓在物应土德,在星禽为轸水。上食槁壤,下饮黄泉,故其性寒而下行。性寒故能解诸热疾,下行故能利小便、治足疾而通经络也。术家云蚓血能柔弓弩,恐亦诳言尔。

  诸家言服之多毒,而郭义恭《广志》云闽越山蛮啖蚯蚓为馐,岂地与人有不同欤?

  【附方】旧九,新三十四。

  伤寒热结六七日狂乱,见鬼欲走。

  以大蚓半斤去泥,用人溺煮汁饮。或生绞汁亦可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阳毒结胸按之极痛,或通而复结,喘促,大躁狂乱。

  取生地龙四条洗净,研如泥,入生姜汁少许,蜜一匙,薄荷汁少许,新汲水调服。

  若热炽者,加片脑少许。即与揉心下,片时自然汗出而解。不应,再服一次,神效。《伤寒蕴要》。

  诸疟烦热太躁。

  用上方服之甚效。

  亦治瘴疟。《直指》。

  小便不通蚯蚓捣烂浸水,滤取浓汁半碗服,立通。《斗门》。

  老人尿闭白颈蚯蚓、茴香等分杵汁,饮之即愈。《朱氏集验方》。

  小儿尿闭乃热结也。

  用大地龙数条去泥,入蜜少许,研傅茎卵。

  仍烧蚕蜕纸、朱砂、龙脑、麝香同研少许,以麦门冬、灯心煎汤调服。全幼。

  小儿急惊五福丸:用生蚯蚓一条研烂,入五福化毒丹一丸同研,以薄荷汤少许化下。

  《普济方》。云:梁国材言扬州进士李彦直家,专货此药,一服千金,以糊十口。梁传其方,亲试屡验,不可不笔于册,以救婴儿。

  惊风闷乱乳香丸:治小儿慢惊风,心神闷乱,烦懊,筋脉拘急,胃虚虫动,反折啼叫。

  用乳香半钱,胡粉一钱,研匀,以白颈蚯蚓生捏去土,捣烂和丸麻子大。

  每服七丸至十五丸,葱白煎汤下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慢惊虚风用平正附子去皮脐,生研为末,以白颈蚯蚓于末内滚之,候定,刮蚓上附末,丸黄米大。

  每服十丸,米饮下。《百一方》。

  急慢惊风五月五日取蚯蚓,竹刀截作两段,急跳者作一处,慢跳者作一处,各研烂。入朱砂末和作丸,记明急惊用急跳者,慢惊用慢跳者。

  每服五七丸,薄荷汤下。《应验方》。

  小儿卵肿用地龙连土为末,津调傅之。《钱氏方》。

  劳复卵肿或缩入腹,腹中绞痛,身体重,头不能举,小腹急热,拘急欲死。

  用蚯蚓二十四枚,水一斗,煮取三升,顿服取汗。或以蚯蚓数升,绞汁服之,并良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手足肿痛欲断。

  取蚓三升,以水五升,绞汁二升半,服之。《肘后》。

  代指疼痛蚯蚓杵,傅之。《圣惠》。

  风热头痛地龙炒研、姜汁半夏饼、赤茯苓等分为末。

  每服一字至半钱,生姜、荆芥汤下。《普济》。

  头风疼痛龙珠丸:用五月五日取蚯蚓,和脑、麝杵,丸梧子大。

  每以一丸纳鼻中,随左右。先涂姜汁在鼻,立愈。《总录》。

  偏正头痛不可忍者。

  《圣惠》龙香散用地龙去土焙、乳香等分为末。

  每以一字作纸捻,灯上烧烟,以鼻嗅之。

  《澹寮方》:加人指甲等分,云《徐介翁方。也。每服一捻,香炉上慢火烧之,以纸筒引烟入鼻熏之。口噙冷水,有涎吐去。仍以好茶一盏点呷,即愈。

  风赤眼痛地龙十条,炙为末,茶服三钱。《圣惠》。

  风虫牙痛盐化地龙水,和面纳齿上,又以皂荚去皮,研末涂上,虫即出。

  又同玄胡索、荜茇末塞耳。《普济》。

  牙齿裂痛死曲蟺为末,傅之即止。《千金翼》。

  齿缝出血不止。

  用地龙末、枯矾各一钱,麝香少许,研匀,擦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牙齿动摇及外物伤动欲落,诸药不效者,干地龙炒、五倍子炒等分为末。

  先以生姜揩牙,后傅擦之。《御药院方》。

  木舌肿满不治杀人。

  蚯蚓一条,以盐化水涂之。良久渐消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咽喉卒肿不下食。

  地龙十四条,捣涂喉外。又以一条,着盐化水,入蜜少许,服之。

  《圣惠方》。

  喉痹塞口《普济》用韭地红小蚯蚓数条,醋擂取食之,即吐出痰血二三碗,神效。

  《圣惠》用地龙一条研烂,以鸡子白搅和,灌入即通。

  鼻中息肉地龙炒一分,牙皂一挺,为末。

  蜜调涂之,清水滴尽即除。《圣惠》。

  耳卒聋闭蚯蚓入盐,安葱内,化水点之,立效。《胜金》。

  聤耳出脓生地龙、釜上墨、生猪脂等分,研匀,葱汁和,捻作挺子,绵裹塞之。

  《圣惠方》用地龙为末,吹之。

  耳中耵聍干结不出。

  用白蚯蚓入葱叶中化为水,滴耳令满。不过数度,即易挑出。

  蚰蜒入耳地龙为末,入葱内,化水点入,则蚰蜒亦化为水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白秃头疮干地龙为末,入轻粉,麻油调搽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瘰疬溃烂流串者。

  用荆芥根下段,煎汤温洗,良久着疮破紫黑处,以针刺去血,再洗三四次。用韭菜地上蚯蚓一把,五更时收取,炭火上烧红为末。每一匙,入乳香、没药、轻粉各半钱,穿山甲九片,炙为末,油调傅之,如神。此武进朱守仁所传有验方。《保命集》。

  龙缠疮毒水缸底蚯蚓一条,连泥捣傅,即愈。

  蜘蛛咬疮遍身皆有。

  以葱一枚去尖头,将蚯蚓入叶中,紧捏两头,勿令泄气,频摇动,即化为水,以点咬处,甚效。《谭氏小儿方》。

  阳证脱肛以荆芥、生姜煎汤洗之,用地龙蟠如钱样者去土一两,朴消二钱,为末,油调傅之。《全幼心鉴》。

  中蛊下血如烂肝者。

  以蚯蚓十四枚,苦酒三升渍至蚓死,服水。已死者皆可活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疠风痛痒白颈蚯蚓去土,以枣肉同捣,丸梧子大。

  每美酒下六十丸。

  忌姜、蒜。《活人心统》。

  对口毒疮已溃出脓。

  取韭地蚯蚓捣细,凉水调傅,日换三四次。《扶寿精方》。

  耳聋气闭蚯蚓、川芎?各两半,为末。

  每服二钱,麦门冬汤下。服后低头伏睡。一夜一服,三夜立效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
  口舌糜疮地龙、吴茱萸研末,醋调生面和,涂足心,立效。《摘玄方》。

  蚯蚓泥见土部。

  蜗牛瓜、娲、涡三音。

  《别录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蠡牛蠡音螺。《药性》。蚹蠃《尔雅》。音附螺。螔蝓《尔雅》。音移俞。山蜗弘景蜗蠃《山海经》作倮纍。蜒蚰蠃俗名土牛儿〔弘景曰〕蜗牛,山蜗也。形似瓜字,有角如牛,故名。《庄子》所谓战于蜗角是矣。〔时珍曰〕其头偏戾如喎,其形盘旋如涡,故有娲、涡二者,不独如瓜字而已。其行延引,故曰蜒蚰。《尔雅》谓之蚹蠃。孙炎注云:以其负蠃壳而行,故名蚹蠃。

  【集解】〔弘景曰〕

  蜗牛生山中及人家。

  头形如蛞蝓,但背负壳耳。

  〔大明曰〕

  此即负壳蜒蚰也。

  〔保曰〕

  蜗牛生池泽草树间。

  形似小螺,白色。头有四黑角,行则头出。惊则首尾俱缩入壳中。

  〔颂曰〕

  凡用蜗牛,以形圆而大者为胜。久雨乍晴,竹林池沼间多有之。其城墙阴处,一种扁而小者,无力,不堪用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蜗身有涎,能制蜈、蝎。夏热则自悬叶下,往往升高,涎枯则自死也。

  蜗牛

  【气味】咸,寒,有小毒。

  畏盐。

  【主治】贼风喎僻,踠跌,大肠脱肛,筋急及惊痫。《别录》。生研汁饮,止消渴。甄权。治小儿脐风撮口,利小便,消喉痹,止鼻衄,通耳聋,治诸肿毒痔漏,制蜈蚣、蝎虿毒,研烂涂之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颂曰〕

  入婴孩药最胜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蜗牛所主诸病,大抵取其解热消毒之功耳。

  【附方】旧三,新十九。

  小便不通蜗牛捣贴脐下,以手摩之。

  加麝香少许更妙。《简易》。

  大肠脱肛《圣惠》:治大肠久积虚冷,每因大便脱肛。

  用蜗牛一两烧灰,猪脂和傅,立缩。

  又治上证及痢后脱肛。

  用干蜗牛一百枚,炒研。

  每用一钱,以飞过赤汁磁石末五钱,水一盏,煎半盏调服。日三。

  痔疮肿痛丹溪:用蜗牛浸油涂之,或烧研傅之。《济生》用蜗牛一枚,入麝香少许在内,碗盛,次日取水涂之。

  发背初起活蜗牛二百个,以新汲水一盏,汤瓶中封一夜,取涎水,入真蛤粉旋调,扫傅疮上。日十余度,热痛止则疮便愈。《集验方》。

  瘰疬未溃连壳蜗牛七个,丁香七粒,同烧研,纸花贴之。危氏。

  瘰疬已溃蜗牛烧研,轻粉少许,用猪脊髓调,傅之。《危氏方》。

  喉痹肿塞用蜗牛绵裹,水浸含咽,须臾立通。

  又用蜗牛七枚,白梅肉三枚,研烂,绵裹含回,立效。

  喉风肿痛端午日午时,取蜒蚰十余条,同盐三四个,小瓶内封固,俟化成水,收水点之。唐氏。

  喉塞口噤蜒蚰二七枚,白梅肉炒二七枚,白矾半生半烧二钱,研为末。

  每水调半钱服,得吐立通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耳腮痄肿及喉下诸肿。

  用蜗牛同面研,傅之。

  面上毒疮初起者。

  急寻水蜒蚰一二条,用酱少许共捣,涂纸上贴之,即退。纸上留一小孔出气。此乃凌汉章秘传极效方也。《谈野翁试验方》。

  赤白翳膜生蜗牛一枚,捣丹砂末于内。

  火上炙沸,以绵染汁傅眦中,日二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鼻血不止蜗牛煿干一枚,乌贼骨半钱,研末吹之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
  撮口脐风乃胎热也。

  用蜗牛五枚去壳,研汁涂口,取效乃止。

  又方:用蜗牛十枚,去壳研烂,入莳萝末半分研匀,涂之,取效甚良。

  滴耳聋闭蜗牛膏用蜗牛一两,石胆、钟乳粉各二钱半,为末,瓷盒盛之,火煅赤,研末,入片脑一字。

  每以油调一字,滴入耳中。无不愈者。并《圣惠方》。

  蚰蜒入耳蜗牛椎烂,置于耳边,即出也。《瑞竹堂方》。

  染须方用蜒蚰四十条,以京墨水养之三日,埋马屎中一月取出,以白丝头试之,如即黑到尾,再入马屎中埋七日,再取试之,性缓乃以撚须。庶不致黑皮肤也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消渴引饮不止。

  崔元亮《海上方》用蜗牛十四枚形圆而大者,以水三合,密器浸一宿。取水饮之,不过三剂愈。

  《圣惠》用蜗牛焙半两,蛤粉、龙胆草、桑根白皮炒各二钱半,研末。

  每服一钱,楮叶汤下。

  蜗壳

  【主治】一切疳疾。颂。牙,面上赤疮,鼻上酒齄,久利下脱肛。时珍。

  【附方】旧二,新一。

  一切疳疾用自死蜗壳七枚,皮薄色黄白者,洗净,不得少有尘滓,日干,内酥蜜于壳中。以瓷盏盛之,纸糊盏面,置炊饭上蒸之。下饙时,即坐甑中,仍装饭又蒸,饭熟取出,研如水淀。

  渐渐与吃,一日令尽,取效止。《韦丹方》。

  牙作痛蜗牛壳三十枚,烧研。

  日日揩之。良。《圣惠》。

  大肠脱肛蜗牛壳去土研末,羊脂熔化调涂,送入即愈。《李延寿方》。

  蛞蝓音阔俞。

  《本经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陵蠡音螺。《本经》。附蜗《别录》土蜗同托胎虫俗鼻涕虫俗蜒蚰螺详下文。

  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蛞蝓生太山池泽及阴地沙石垣下。

  八月取之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蛞蝓无壳,不应有蜗名。附蜗,取蜗牛也。岂以其头形似蜗牛,故亦名蜗欤?〔保升日〕

  蛞蝓即蜗牛也,而《别录》复有蜗牛一条。虽数字不同,而主疗无别,是后人误出。正如草部有鸡肠,而复出繁缕也。按《尔雅》云:蚹蠃,螔蝓。郭注云:蜗牛也。《玉篇》亦云:螔蝓,蜗牛也。此则一物明矣。

  形似小螺,白色,生池泽草树间。头有四角,行则角出,惊之则缩,首尾俱能藏入壳中。

  苏恭以蛞蝓为无壳蜗牛,非矣。今《本经》一名陵蠡,《别录》又有土蜗之名。蜗蠡皆螺壳之属,不应无壳也。今下湿处有一种虫,大于蜗牛,无壳而有角者,云是蜗牛之老者也。

  〔宗奭曰〕

  蛞蝓、蜗牛,二物也。蛞蝓二角,身肉止一段。蜗牛四角,背上别有肉,以负壳行。若为一物,经中焉得分为二条。《蜀本》又谓蛞蝓为蜗牛之老者,甚无谓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按《尔雅》无蛞蝓,止云:蚹蠃,螔蝓。郭注云:蜗牛也。《别录》无螔蝓,止云蛞蝓一名附蜗,据此,则螔蝓是蚹蠃,蛞蝓是附蜗。盖一类二种,如蛤蟆与蛙。故其主治功用相似,而皆制蜈、蝎;名谓称呼相通,而俱曰蜗与蜒蚰螺也。或以为一物,或以为二物者,皆失深考。惟许慎《说文》云:蚹蠃背负壳者曰蜗牛,无壳者曰蛞蝓。一言决矣。

  【正误】〔弘景曰〕蛞蝓入三十六禽限,又是四种角虫之类,营室星之精。方家无复用者。

  〔恭曰〕陶说误矣。三十六禽亥上有壁水貐,乃豪猪,毛如猬簪。《山海经》云:貐,彘身人面,音如婴儿。《尔雅》云:■〈豸契〉貐类貙,迅走食人。三者并非蛞蝓。蛞蝓乃无壳蜗蠡也。

  【气味】咸,寒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贼风喎僻,轶筋及脱肛,惊痫挛缩。《本经》。喎,苦乖切,口戾也。轶音跌,车转也。蜈蚣、蝎毒。《衍义》。肿毒焮热,热疮肿痛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宗奭曰〕

  蜈蚣畏蛞蝓,不过所行之路,触其身即死,故人取以治蜈蚣毒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按蔡绦《铁围山丛话》云:峤南地多蜈蚣,大者二三尺,螫人觅死不得,惟见托胎虫则局促不行。虫乃登其首,陷其脑而死。故人以此虫生捣涂蜈蚣伤,立时疼痛止也。又《大全良方》云:痔热肿痛者,用大蛞蝓一个研泥,入龙脑一字,燕脂坯子半钱,同傅之。先以石薜煮水熏洗尤妙。

  五羊大帅赵尚书夫人病此,止以蛞蝓京墨研涂亦妙。大抵与蜗牛同功。

  【附方】新一。

  脚胫烂疮臭秽不可近。

  用蜒蚰十条,瓦焙研末,油调傅之,立效。《救急方》。

  缘桑蠃《证类》

  【释名】桑牛天螺《纲目》

  【集解】〔慎微曰〕

  此蠃全似蜗牛,黄色而小,雨后好援桑叶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此蠃诸木上皆有,独取桑上者,正如桑螵蛸之意。

  【气味】缺。

  【主治】大肠脱肛,烧研和猪脂涂之,立缩。慎微。出《范汪方》。治小儿惊风,用七枚焙研,米饮服。时珍。出《宫气方》

  【发明】〔震亨曰〕

  小儿惊风,以蜜丸通圣散服之,间以桑树上牛儿阴干,焙研为末服之,以平其风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桑牛、蜗牛、蛞蝓三物,皆一类而形略殊,故其性味功用皆相仿佛。而桑牛治惊,又与僵蚕,螵蛸同功。皆食桑者,其气能入肝平风也。

  溪鬼虫《拾遗》

  【释名】射工《拾遗》射影《诗疏》水弩同抱枪《杂俎》含沙《诗注》短狐《广雅》水狐《玄中记》蜮音或。

  〔时珍曰〕此虫足角如弩,以气为矢,因水势含沙以射人影或成病,故有射弩诸名。《酉阳杂俎》谓之抱枪。云:形如蛣蜣,腹下有刺似枪,螫人有毒也。《玄中记》云:视其形,虫也;见其气,鬼也。其实喙如狐也。《五行传》云:南方淫惑之气所生,故谓之蜮。《诗》云:如鬼如蜮,则不可得。即此物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
  射工出南方有溪毒处山林间。

  大如鸡子,形似蛣蜣,头有一角长寸余,角上有四岐,黑甲下有翅能飞。六七月取之。沙气多,短狐则生。鸀鳿、鸂鷘之属治之。

  〔慎微曰〕

  《玄中记》云:水狐虫长三四寸,其色黑,广寸许,背上有甲,厚三分。其口有角,向前如弩,以气射人,去二三步即中人,十死六七也。《博物志》云:射工,江南山溪水中甲虫也。长一二寸,口有弩形,以气射人影,令人发疮,不治杀人。《周礼》:壶涿氏掌除水虫,以炮土之鼓驱之,以焚石投之。即此物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射工长二三寸,广寸许,形扁,前阔后狭,颇似蝉状,故《抱朴子》言其状如鸣蜩也。腹软背硬,如鳖负甲,黑色,故陆玑言其形如鳖也。六七月甲下有翅能飞,作铋铋声。阔头尖喙,有二骨眼。其头目丑黑如狐如鬼,喙头有尖角如爪,长一二分。有六足如蟹足:二足在喙下,大而一爪;四足在腹下,小而歧爪。或时双屈前足,抱拱其喙,正如横弩上矢之状。

  冬则蛰于谷间,所居之处,大雪不积,气起如蒸。

  掘下一尺可得,阴干留用。

  蟾蜍、鸳鸯能食之,鹅、鸭能辟之。故《禽经》云:鹅飞则蜮沉。

  又有水虎,亦水狐之类。有鬼弹,乃溪毒之类。葛洪所谓溪毒似射工而无物者,皆此属也。并附之。

  【附录】水虎〔时珍曰〕《襄沔记》云:中庐县有涑水,注沔。

  中有物,如三四岁小儿,甲如鲮鲤,射不能入。

  秋曝沙上,膝头似虎,掌爪常没水,出膝示人。小儿弄之,便咬人。人生得者,摘其鼻,可小小使之。名曰水虎。

  鬼弹又按《南中志》云:永昌郡有禁水,惟十一二月可渡,余月则杀人。

  其气有恶物作声,不见其形,中人同青烂,名曰鬼弹。

  角

  【主治】带之辟溪毒。藏器。阴干为末佩之,亦辟射工毒。时珍。

  出《抱朴子》。

  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按葛洪《肘后方》云:溪毒中人,一名中水,一名中溪,一名水病,似射工而无物。春月多病之,头痛恶寒,状如伤寒。二三日则腹中生虫,食人下部,渐蚀五脏,注下不禁,虽良医不能疗也。初得则下部若有疮,正赤如截肉,为阳毒,最急;若疮如虫啮,为阴毒,小缓。皆杀人,不过二十日。方家用药,与伤寒、温病相似,或以小蒜煮汤浴之,及诸药方。又云:江南射工毒虫,在山间水中。人行或浴,则此虫含沙射人形影则病。有四种,初得皆如伤寒,或似中恶,一种遍身有黑黡子,四边悉赤,犯之如刺;一种作疮,久即穿陷;一种突起如石;一种如火灼赻疮也。疗之并有方法。王充《论衡》云:短狐含太阳毒气而生,故有弓矢射人,中人如火灼也。

  沙虱《纲目》

  【释名】■〈虫便〉■〈旋虫〉音旋。《广雅》。蓬活《万毕术》地脾同上。

  【集解】〔时珍曰〕按郭义恭《广志》云:沙虱在水中,色赤,大不过虮,入人皮中杀人。葛洪《抱朴子》云:沙虱,水陆皆有之。雨后及晨暮践沙,必着人,如毛发剌人,便入皮里。可以针挑取之,正赤如丹。不挑,入肉能杀人。凡遇有此虫处,行还,以火炙身,则虫随火去也。又《肘后方》云:山水间多沙虱,甚细,略不可见。人入水中,及阴雨日行草中,此虫多着人,钻入皮里,令人皮上如芒针剌,赤如黍豆。剌三日之后,寒热发疮。虫渐入骨,则杀人。岭南人初有此,以茅叶或竹叶挑刮去之,仍涂苦苣汁;已深者,针挑取虫子,正如疥虫也。

  愚按溪毒、射工毒、沙虱毒,三者相近,俱似伤寒,故有挑沙、刮沙之法。今俗病风寒者,皆以麻及桃柳枝刮其遍身,亦曰刮沙,盖始于刮沙病也。沙病亦曰水沙、水伤寒,初起如伤寒,头痛、壮热、呕恶,手足指末微厥,或腹痛闷乱,须臾杀人者,谓之搅肠沙也。

  【附录】沙虫〔时珍曰〕按《录异记》云:潭、袁、处、吉等州有沙虫,即毒蛇鳞甲中虫。蛇被苦,每入急水中碾出。

  人中其毒,三日即死。此亦沙虱之类也。

  水黾《拾遗》

  【释名】水马《拾遗》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
  水黾群游水上,水涸即飞。

  长寸许,四脚,非海马之水马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水虫甚多,此类亦有数种。今有一种水爬虫,扁身大腹而背硬者,即此也。水爬,水马之讹耳。一种水虿,长身如蝎,能变蜻蜓。

  【气味】有毒。

  【主治】令人不渴,杀鸡犬。藏器。

  豉虫《拾遗》

  【释名】豉母虫

  【集解】〔时珍曰〕陈藏器《拾遗》有豉虫,而不言出处形状。按葛洪《肘后方》云:江南有射工虫,在溪涧中射人影成病,或如伤寒,或似中恶,或口不能语,或恶寒热,四肢拘急,身体有疮。取水上浮走豉母虫一枚,口中含之便瘥,已死亦活。此虫正黑,如大豆,浮游水上也。今有水虫,大如豆而光黑,即此矣。名豉母者,亦象豆形也。

  【气味】有毒。

  【主治】杀禽兽,蚀息肉,傅恶疮。藏器。白梅裹含之,除射工毒。时珍。

  砂挼子《拾遗》

  【释名】倒行狗子《拾遗》睡虫同上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是处有之。生砂石中,作旋孔。

  大如大豆,背有刺,能倒行。性好睡,亦呼为睡虫。

  【气味】有毒。

  【主治】生取置枕中,令夫妇相好。合射罔用,能杀飞禽走兽。藏器。

  蛔虫《拾遗》

  【释名】蛕音回。俗作蛔,并与蚘同。人龙《纲目》

  【集解】〔时珍曰〕蚘,人腹中长虫也。

  按巢元方《病源》云:人腹有九虫:伏虫长四分,群虫之主也;蚘虫长五六寸至一尺,发则心腹作痛,去来上下,口喜吐涎及清水,贯伤心则死;白虫长一寸,色白头小,生育转多,令人精气损弱,腰脚疼,长一尺,亦能杀人;肉虫状如烂杏,令人烦闷。肺虫状如蚕,令人咳嗽,成劳杀人;胃虫状如蛤蟆,令人呕逆喜哕;弱虫又名鬲虫,状如瓜瓣,令人多唾;赤虫状如生肉,动作腹鸣;蛲虫至微,形如菜虫,居胴肠中,令人生痈疽、疥癣、瘑疠、痔瘘、疳、龋齿诸病。诸虫皆依肠胃之间,若人脏腑气实,则不为害;虚则侵蚀,变生诸疾也。又有尸虫,与人俱生,为人大害。其状如犬、马尾、或如薄筋,依脾而居,三寸许,有头尾。凡服补药,必须先去此虫,否则不得药力。凡一切癥瘕,久皆成虫。

  紫庭真人云:九虫之中,六虫传变为劳瘵,而胃、蛔、寸白三虫不传。其虫传变,或如婴儿,如鬼形,如蛤蟆,如守宫,如蜈蚣,如蝼蚁,如蛇如鳖,如猥如鼠,如蝠如虾,如猪肝,如血汁,如乱发、乱丝等状。凡虫在腹,上旬头向上,中旬向中,下旬向下。服药须于月初四五日五更时,则易效也。张子和云:巢氏之衍九虫详矣,然虫之变不可胜穷,要之皆以湿热为主。虫得木气乃生,得雨气乃化,岂非风木主热,雨泽主湿耶?故五行之中皆有虫。

  诸木有蠹,诸果有螬,诸菽有蚄,五谷有螟、螣、蝥、蠈,麦朽蛾飞,栗破虫出,草腐萤化,皆木之虫也。烈火有鼠,烂灰生蝇,皆火之虫也。穴蚁、墙蝎,田蝼、石蜴,皆土之虫也。蝌斗、马蛭,鱼、鳖、蛟、龙,皆水之虫也。昔有冶工破一釜,见其断处臼中,有一虫如米虫,色正赤,此则金中亦有虫也。

  【气味】大寒。

  【主治】目中肤赤热痛,取大者洗净断之,令汁滴目中,三十年肤赤亦瘥。藏器。治一切眼疾,及生肤翳赤白膜,小儿胎赤、风赤眼,烧末傅之。或以小儿吐出者,阴干为末,入汞粉少许,唾津调涂之。又治一切冷瘘。时珍。

  【附方】新三。

  玉箸煎治小儿胎赤眼、风赤眼。

  用小儿吐出蛔虫二条,瓷盒盛之,纸封埋湿地,五日取出,化为水,瓷瓶收。

  每日以铜箸点之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远年风眼赤暗,蛔虫五条,日干为末,腻粉一钱,石胆半钱,为末。

  用点之,日二三度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一切冷瘘人吐蛔虫烧灰,先以甘草汤洗净涂之,无不瘥者,慎口味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风驴肚内虫《纲目》

  【集解】〔时珍曰〕凡人、畜有风病、疮病,肠肚内必有虫。

  《圣惠方》治目翳用此物,云以乌驴者为良也。

  【主治】目中肤翳。取三七枚曝干,入石胆半钱同研,瓷盒收盛,勿令见风。每日点三五次,其翳自消。《圣惠》。

  蛊虫《拾遗》

  【释名】〔时珍曰〕造蛊者,以百虫置皿中,俾相啖食,取其存者为蛊,故字从虫从皿。皿,器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
  古人愚质,造蛊图富,皆取百虫入瓮中,经年开之,必有一虫尽食诸虫,即此名为蛊,能隐形似鬼神,与人作祸,然终是虫鬼。咬人至死者,或从人诸窍中出,信候取之,曝干。

  有患蛊人,烧灰服之,亦是其类自相伏耳。又云:凡蛊虫疗蛊,是知蛊名即可治之。如蛇蛊用蜈蚣蛊,蜈蚣蛊用蛤蟆蛊虫,蛤蟆蛊用蛇蛊虫之类,是相伏者,乃可治之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按蛊毒不一,皆是变乱元气,多因饮食行之。与人为患,则蛊主吉利,所以小人因而造之。

  南方又有蜥蜴蛊、蜣螂蛊、马蝗蛊、金蚕蛊、草蛊、挑生蛊等毒,诸方大有主治之法,不能悉纪。

  【主治】蛊毒,烧灰服少许,立愈。藏器。

  金蚕《纲目》

  【释名】食锦虫

  【集解】〔时珍曰〕按陈藏器云:故锦灰疗食锦虫蛊毒,注云:虫屈如指环,食故绯帛锦,如蚕之食叶也。今考之,此虫即金蚕也。

  蔡绦《丛谈》云:金蚕始于蜀中,近及湖、广、闽、粤浸多。状如蚕,金色,日食蜀锦四寸。

  南人畜之,取其粪置饮食中以毒人,人即死也。蚕得所欲,日置他财,使人暴富,然遣之极难,水火兵刃所不能害。必倍其所致金银锦物,置蚕于中,投之路傍。人偶收之,蚕随以往,谓之嫁金蚕。不然能入人腹,残啮肠胃,完然而出,如尸虫也。有人守福清,民讼金蚕毒,治求不得。或令取两刺猬,入其家捕之必获,猥果于榻下墙隙擒出。夫金蚕甚毒,若有鬼神,而猥能制之何耶?又《幕府燕闲录》云:池州进士邹阆家贫,一日启户,获一小笼,内有银器,持归。觉股上有物,蠕蠕如蚕,金色烂然,遂拨去之,仍复在旧处。践之斫之,投之水火,皆即如故。阆以问友人。友人日:此金蚕也。备告其故。阆归告妻云:吾事之不可,送之家贫,何以生为?遂吞之。家人谓其必死。寂无所苦,竟以寿终。岂至诚之盛,妖不胜正耶?时珍窃谓金蚕之蛊,为害甚大。故备书二事,一见此蛊畏猬,一见至诚胜邪也。

  《夷坚志》:中此蛊者,吮白矾味甘,嚼黑豆不腥,以石榴根皮煎汁吐之。《医学正传》用樟木屑煎汁吐之,亦一法也。愚意不若以猬皮治之,为胜其天。附录诸虫《纲目》一种,《拾遗》一种,《别录》五种。

  唼腊虫〔时珍曰〕按裴渊《广州记》云:林任县有甲虫,嗜臭肉。人死,食之都尽,纷纷满屋,不可驱杀。张华《博物志》云:广州西南数郡,人将死,便有飞虫,状如麦,集入舍中,人死便食,不可断遣,惟残骨在乃去。惟以梓板作器,则不来。《林邑国记》云:广西南界有唼腊虫,食死人。惟豹皮覆尸,则不来。此三说皆一物也。其虫虽不入药,而为人害,不可不知。灰药《拾遗》。

  〔藏器云〕出岭南陶家。

  状如青灰,以竹筒盛之,云是蚘所作。

  凡以拭物,令人喜好相爱。置家中,损小儿、鸡、犬也。

  黄虫〔别录有名未用曰〕味苦。

  主寒热。

  生地上。

  赤头长足有角,群居。

  七月七日采之。

  地防〔又曰〕令人不饥不渴。

  生黄陵。

  状如蠕,居土中。

  梗鸡〔又曰〕味甘,无毒。

  主治痹。

  益符〔又曰〕主闭。

  一名无舌。

  蜚厉〔又曰〕主妇人寒热。